早在2023年11月,全國首個城市智能體@大模型福田創(chuàng)新成果上線。
□江歆
凌晨三點的深圳市福田區(qū)政務服務大廳,70位特殊“員工”仍在不知疲倦地處理著文件。這些被稱為“數智公務員”的AI系統(tǒng),正在重塑我們對機關運行的認知。它們就像一把打開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新大門的鑰匙——這把鑰匙既需要精密的技術齒紋,更離不開掌握它的人類之手。
最直觀的變化發(fā)生在政務服務的“毛細血管”。在福田區(qū)智能政務中樞,AI處理200頁政策文件僅需3秒,企業(yè)注冊表單的自動校對準確率高達99.99%。不同于機械時代的簡單替代,這些“數智員工”更像是政務流程的智能再造師,構建的“智能流程工廠”讓每個辦事環(huán)節(jié)都變得透明可追溯。這種變革“以數字化倒逼行政流程再造”,展現著技術賦能制度創(chuàng)新的深層邏輯。
然而,當技術的光芒照進現實,那些無法被量化的治理溫度顯得愈發(fā)珍貴。如有的信訪調解室,AI系統(tǒng)可以瞬間識別群眾訴求中的30個關鍵詞,卻讀不懂方言里哽咽的停頓;在老舊小區(qū)改造時,無人機生成的精準三維模型,終究抵不過干部挨家挨戶傾聽老人需求的腳步聲。這種對比恰似杭州“城市大腦”的實踐:AI雖然能通過水電數據預警獨居老人異常,但推開家門送上的那碗熱粥,永遠需要帶著體溫的人的手掌。政務服務如同精密鐘表,既需要齒輪嚴絲合縫的運轉,也離不開指針劃過表盤時的人性韻律。
面對這場變革,公務員隊伍正在經歷著靜悄悄的能力遷徙。未來的能力框架中,干部們不僅要學會像指揮同事那樣調度AI助手,更要培養(yǎng)從數據海洋中打撈治理信號的眼力。當街道辦主任能通過算法預警發(fā)現隱藏在12345熱線中的群體訴求,當政策研究員開始用機器學習模擬不同補貼方案的社會效應,一種新型的“數字領導力”就會生長。AI負責執(zhí)行“怎么做”,人類掌控“為什么做”,這種雙向校驗給技術套上了人文的韁繩。
回望中華文明治理智慧,都江堰的魚嘴分水堤與飛沙堰的配合,恰是古人處理人機關系的典范,通過巧妙的工程設計實現人水共生。如今,“數智員工”何嘗不是當代治理體系的“數字魚嘴”?它們分流了標準化事務的洪流,讓人類專注于更需要創(chuàng)造力的領域,體現出這場技術變革的真正價值:不是機器取代人類,而是讓人回歸人的本質。
從結繩記事到量子計算,工具革新始終推動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數智員工”與人類公務員的協(xié)同場景,正勾勒出治理現代化的新圖景。在這里,機器負責編織精準的程序之網,人類專注播撒溫暖的治理之光;AI成為延伸政務能力的“機械骨骼”,而干部始終是把握方向的“智慧大腦”。這種共生關系,當我們不再執(zhí)著于“誰替代誰”的偽命題,轉而思考“如何實現科技創(chuàng)新速率與社會福祉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一個更有溫度、更富智慧的治理新時代就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