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新聞網4月11日訊(通訊員 李文娟 陽媚)先天性的聽力障礙在正常新生兒中的發(fā)病率為0.1%-0.3%。在NICU中的發(fā)病率為2%-4%。聽力障礙可引起患兒言語-語言智力發(fā)育遲緩及缺陷,造成社會適應能力低下。對于聽力障礙的嬰幼兒,在出生6個月內進行干預,可以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因此呼吁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早期干預、促進其言語-語言的發(fā)育。
一、正常新生兒和嬰兒對聲音的反應
出生1-3個月:當突然聽到60dB 以上的聲音時,會出現(xiàn)全身抖動,兩手握拳,前臂急速曲屈或皺眉頭、眨眼,睜眼等。此時期稱為聽性反射期。
4-6個月對聲音有反應:可辨別媽媽的聲音跟他談話,他會用眼注視著你;聽到母親聲音他會停止活動,并將頭轉向聲源。這個時期稱為聽性反應期。
7-9個月:能主動地向聲源方向轉臉,也就是有了辨別聲音方向的能力。此時期稱為定向反應期。
10-11個月:叫他名字能有反應,能學說“媽媽”“爸爸”聽到悅耳的音樂聲,肢體會隨音樂做出有節(jié)奏的活動。此時期稱為語言反應期。
1歲-1歲半:按聽到的語言能做出反應。當問道“鼻子眼睛嘴在哪兒時”,可用小手指出來。這時期稱為語言學習期。1歲半以后,能背通兒歌、講兒童故事,這時期稱為豐富語言期或稱語言學習發(fā)展期。
二、聽力篩查的定義
新生兒聽力篩查:用快速而簡便精確的方法從某個特定的群體中間鑒別出可能存在聽力障礙的個體的過程。
三、聽力篩查的目的及內容
1.目的
(1)早期發(fā)現(xiàn):采用一種有效的聽力篩查方法,盡早發(fā)現(xiàn)剛出生的新生兒是否有聽力問題。
(2)早期診斷:經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的患兒,及時給予明確的診斷,即聽力損失的程度及聽力損失的部位。(3)早期干預:一旦明確診斷,盡早進行干預治療,促進其聽力和語言的正常發(fā)育。干預的最佳時間為出生6個月。
2.內容
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
(1)新生兒聽力篩查:包括正常新生兒的聽力篩查和NICU新生兒聽力篩查。利用耳聲發(fā)射(OAE)或自動聽性腦干發(fā)應(AABR)等電生理學檢測,在新生兒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靜狀態(tài)下進行客觀、快速、無創(chuàng)的檢查。
(2)聽力診斷:新生兒聽力篩查陽性(未通過)進行性聽力下降以及后天獲得性聽力異常的患兒需進一步明確診斷,包括聽力損失的程度和部位。(3)干預與康復:當患兒被確診為聽力有問題時,根據(jù)患兒聽力損失的程度和類型,采用不同的干預方法。包括手術、物理的聲音放大、人工耳蝸植入,以及聽力矯正之后言語-語言康復訓練。
四、篩查時間
常規(guī)在新生兒出生48-72小時進行篩查。一般小孩先天性都為感覺神經性聾,干預最佳年齡為出生6個月。